起源與發展 By Kelly
在香港,「起底」源於警方等執法機構,調查疑犯的背景資料,其後被傳統媒體廣泛採用的手段。由於1990年代中期及以前,個人電腦及
互聯網 並未普及,故「起底」文化僅止於傳統媒體。
網絡社群 上的
「起底」文化 ,自2000年代初期起盛行於
高登討論區 ,並擴散至其他討論區等社交網站。
由於網絡是匿名的,網民之間互不相識,除了
ICQ 、
MSN 、
E-mail 之外,最多也僅止於查
IP 而知道其所在地而已。「起底」文化之所以出現,是「
自貼 」與「
自拍 」等分享文化日益盛行有關。有個別網民為了彰顯個性或分享生活,於網站上放出自己的相片或影片,讓其他網民評頭論足,從而引起網民關注。同時期,免費網絡相簿與
YouTube 等短片分享網站開始流行。2006年發生
巴士阿叔事件 ,是令「起底」成為潮流的重要爆發點。因為此次事件令網民意識到一個「普通」人會驟然成為網絡名人,而發掘的樂趣亦是滿足了網民的好奇心。
隨後一旦發生不平事件,或出現族群矛盾,便會有人煽動網民將之起底,其中以男女之間族群的矛盾(「
港女 」或「
毒男 」、「
狗公 」等有關題材)廣受關注。
於高登討論區的情形
「起底」於高登討論區 非常盛行,部分被視為小朋友 的高登會員 曾以「起底」為榮,在2005年還自發組織「起底組 」。他們會用各種方法(例如利用Google 搜尋)收集目標人物的情報,然後把「成果」(例如ICQ 號碼、MSN 帳號及電郵 地址)以及真實資料(如真實姓名、個人照片、手提電話號碼及住址)轉載到高登,以方便其餘高登人發起聲討行動。
有時某些會員會出賣他們的朋友,把朋友的照片都展示給其他人看。這種出賣朋友的行為,通當都會被尊重私隱的網友鄙視,較成熟的高登人亦普遍採取「
膠都費事俾 」的態度對待煽動者。有時網民又假扮起底成功,實則貼出的是敵人的資料;有時敵人與當事人相似,令其他網友深信不疑,向敵人作出人身攻擊。其中一單證實「
借刀 」成功的例子,是2008年
網民亂指大學生為強姦案疑犯事件 。
雖然高登討論區成為眾矢之的,但事實上高登有一些分辨是否借刀的準則,故此在高登借刀一般是失敗收場,該討論區的會員亦普遍對起底等行為沒有好印象,對於企圖
借刀 之人更會猛烈抨擊。
值得一提的是,高登討論區存在過的
起底組 都是非官方組織,亦不如多數局外人所形容般是一隊專門起底的團隊。
VIDEO
例如像最近很有名的14巴惡女,新聞一報導後,該名女生已被起底。並被人公佈所有她的資料。
香港的起底文化確是十分恐怖。
但也因此成為
香港本土的一種文化特色。
方法
起底的方法可算是千變萬化,被起底者更是防不勝防。事實上,很多時受害者都是因為沒有或不懂好好保護個人資料,例如花心機管理facebook帳戶的私隱設定等,才會被有心人士有機可乘。
利用搜尋器
最簡單的起底方法,就是利用網頁搜尋器(例如 Yahoo! 、 Google 等),輸入對方的網名即可找到相關網頁,包括私人 網誌 、網絡相簿、 討論區 文章等。網民透過一些蛛絲馬跡,找出對方的真實姓名、年齡、自貼照片、 MSN 、 電郵 地址等資料,然後把有關資料,在網絡社群上公開。
利用駭客軟件
而最深入的起底方法,包括利用截聽軟件或駭客軟件等工具,得知目標人物的IP位址,從而知道目標人物的所在位置,或者到過什麼地方等。除此之外,目標人物的IP位址是來自哪一個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更有機會被查出來,從而查出目標人物的登記資料。另一種入侵方式是,在目標人物的電腦內暗中安裝間諜軟件或其他惡意程式,從而盜取個人資料。視乎起底方式,這種利用駭客軟件進行起底行為有機會觸犯法律。不過由於利用駭客軟件起底需要較高的電腦知識,而大部份起底者的電腦知識不足,加上怕觸犯法律,故香港極少出現以此方式起底的事件。
利用社交工程
若果搜尋器、駭客軟件等無法將當事人起底,就會用到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社交工程通常是指起底者誘騙受害者透露密碼或其他涉及個人私隱的資料,或透過多方面詢間其他網民,套取有關目標人物的零碎個人資料,然後再加以整合而成。前者可能觸犯法律;後者則屬於一種網絡情報搜集,由傳媒到一般網民都廣泛採用,故後者在內地又稱為「人肉搜索」。
使用檔案分享軟件
使用智能手機程式
網民使用檔案分享( P2P )軟件,亦有機會遭受起底者套取個人資料。例如由 台灣 軟件 公司開發的 Foxy 檔案分享軟件,若果設定不當,會被視為一款用作起底的軟件。
不少 智能手機 的免費或低價 應用程式 (apps)使用條款,隱藏不少泄露私隱的陷阱。一旦用家答允條款,就會授權程式開發商蒐集用戶個人資料和照片,甚至調查行蹤和通話對象等。
曾經有傳媒報導指,一款 Android 智能手機 平台設計的 應用程式 「起你底」,專門搜尋目標人物於司法機構受審的紀錄(包括債務、刑事及民事訴訟等),有機會威脅更生人士的個人私隱和日常生活。 [6] 私隱專員公署終於在2013年8月13日發表報告,指出該應用程式,嚴重侵犯資料當事人的私隱,並已發出執行通知,指令資料庫營運者停止向程式供應資料。公署認為,程式披露的資料,雖然本身是公眾可以查閱,但程式做法是超越投訴人對於資料如何被使用的合理期望,以及偏離司法機構、破產管理署及公司註冊處收集資料的目的。
不誠實的電腦維修員
坊間的電腦維修商亦要小心選擇:因為一些電腦維修員,對個人資料保密操守會有參差,個人資料有可能透過處理資料的電腦維修員洩漏出去。此類起底方法中,最經典的案例莫如2008年 陳冠希淫照事件 。
在討論區「出賣朋友」
某些青年經常瀏覽的熱門 討論區 ,更開設「 出賣 朋友專區」,由網民貼出同學、朋友相片,由其他網民評頭品足、任意批評。該專區列明所有帖子,必須含有照片及必須看見樣子,但嚴禁披露相中人的任何個人資料,包括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學校、住址等。專區亦提醒被出賣者,如發現被出賣而沒有允許任何人發布相片,可以 報警 求助。不過,仍有網民公開他人資料,如就讀學校、花名或只省略全名其中一個字。
利用公開資料
政府 理論上儲存了全港所有市民及機構的資料,當中不少屬公開資料,如公司註冊、訴訟及破產紀錄等,可依既定程序申請查閱。記者作偵查報道時,經常以此方法向調查對象「起底」順籐摸瓜,而一般市民其實亦可進行查冊等查詢。
有 智能手機 應用程式 從司法機構、破產管理署、憲報及公司註冊處等公開途徑,收集涉案人姓名、身分證號碼、地址、訴訟案件編號和公司董事資料,匯集成資料庫後供用戶付費搜尋,表示可方便市民招聘家庭教師或家傭,在處理物業租務或做生意時可審查商業伙伴、租客。個人資料私隱公署認為程式已超乎政府及法庭公開相關資料的合理期望,故於2013年8月7日要求營運者停止供應資料。有關報告掀起社會對如何兼顧個人私隱及善用公開資料的討論。
同時,個人資料私隱公署亦發出的《使用從 公共領域 取得的個人資料指引》,協助資料使用者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正確的網絡上起底文化可以協助警方等人士調查案件,
回覆刪除但如果不正確使用,例如用作欺凌的手法,就是不當了。
Natalie:)
同意Natile的意見,每種手法的出發點都不同,原意是正面的,卻會因為被過份誇大或演變而違背原來的理念。每種事物被誇張化都會物極必反><
回覆刪除Emily from Clevhne:)
one point to add:P
回覆刪除Thanks for your good post featuring the current trend of Hong Kong! It did let me know more about the prevalent culture nowadays. I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if you can provide more english meaning of the Chinese word so that English readers may find it more user-friendly:) For instance what is meant by 起底.
Emily:)
觀畢上述影片, 片中女主角每抽男主角一巴, 我亦切膚之痛的感覺。
回覆刪除我認為片中男主角過分的弱小及女主角的囂張實乃空前, 遭到口誅筆伐亦是無可厚非。
我亦曾經於網上看過這新聞的英語版本, 由於這事件甚為誇張。此事件更被外國傳媒所報導, 該新聞報導亦使用了雙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