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狂舞派》風潮省思本土、熱血的緣由

 

剛過去的一個星期,在香港引起最多話題的電影無疑是《狂舞派》。導演黃修平的街舞電影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之後,經過幾個月的醞釀成為眾人力捧的作品,甚至有文化紅人包場力推,輿論也近乎是一面倒的好評。對筆者來說,和這個現象同時出現的,讓一眾支持者興奮的關鍵詞,像本土、熱血等等,其實也頗值得細細玩味。
《狂舞派》是一部香港電影當然沒有任何疑問,但說這部電影本土,到底又有多本土呢?或許,對一些觀眾來說,出現了豆腐舖、工廠大廈、屋邨平台的表演等等香港的背景和場面,就已經是本土的表現。但不能否認的是,《狂舞派》把整個戲劇的焦點集中在一群舞者的身上,某程度上是把整個社會背景抽空了,那些老舖、廠廈,以至屋邨的街坊,其實都是沒有生活和細節的;讓人眼前一亮的阿花、Dave、太極男、Rebecca 等等,除了舞蹈和太極,也是沒有生活的。他們的全部世界,除了青春片常見的多角戀愛,就是全世界都有人跳的街舞,或是整個大中華都有人耍的太極拳,所謂的本土就是由台前幕後都是香港人決定?那大家討論的本地價值又在哪裡呢?難道同學們會把汽水罐留給拾荒的婆婆就叫做有本土/人文的關懷?


熱血的兩大脈絡
「熱血」這個概念在香港人接觸到的流行文化可以找到兩個脈絡,一個是張徹的動作片開始,到吳宇森的英雄片登峰造極,為朋友「兩脅插刀」在所不辭的義氣熱血。這種熱血一般都帶著強烈的二元衝突,而上溯他們的源頭,則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大行其道的日本黑幫片。另一個脈絡則是在運動中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熱血」,香港電影基本上極少拍攝運動片,這個傳統更多出現在翻譯的日本漫畫之中。《狂舞派》的熱血,無疑是由這條線索而來的。在這種熱血故事,並沒有黑白分明的二元對立,所謂的對手其實是互相扶持進步的朋友,像《足球小將》中的戴翅偉和小志強那樣。在這點上,《狂舞派》可以說是深得那些日本熱血漫畫的三昧。
這部電影有句廣為流傳的宣傳口號,「為了××,你可以去到幾盡?」這句話,當然是強調了為理想犧牲一切的「熱血」,出自電影中的場景,是完全成立的。不過筆者好奇的是,由電影一開始阿花強調自己不跳舞就周身不自在,到最高潮時「大反派」揭示他為街舞作出的犧牲,整部電影都只是強調這種「熱血」的感覺,但並沒有告訴大家街舞的「價值」何在。阿花、Dave 所在的舞隊為何要打倒「rooftoppers」?除了爭第一,電影給出的另一個理由是據此向校方爭取被收回的會室。沒有會室真的這麼重要?筆者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讀書年代搞活動的態度。當然,大眾文化中的「熱血」作品,其實都沒有說明「理想」的內在價值的傳統,《足球小將》、《鄰家女孩》不會告訴你參加世界杯或甲子園對人生意義何在?《舞吧!昴》也不會解釋芭蕾舞對舞者的價值何在。當然,觀眾一般都不會對傳統的對抗運動或表演藝術的價值提出疑問,只不過像街舞這種結合了表演和對抗兩種元素的活動,多一點發掘會不會讓觀眾更加投入呢?

追尋理想的內在價值?
這部電影另一個受不少人注目的點子,是太極與街舞的結合。中與西、新與舊的對比的確有很多文字發揮的空間。而這點讓我想到的倒是,曾經聽某崑曲名伶提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崑曲最低潮的年代,他有學生靠表演霹靂舞維生,大受歡迎之餘,更被日本人邀請出國發展。最後是什麼原因讓那位年輕的崑曲演員放棄賺大錢的機會,而「熱血」地守著當時看來寒酸,沒有前途的崑曲舞台?名伶說是要讓他們知道崑曲的好處,讓他們上癮,也就是說要他們認識這件事的「內在價值」。《狂舞派》的熱血不能打動筆者,可能就是欠了這麼一點。
《狂舞派》有著香港電影一向的優點,在技術層面上神采飛揚。每一場舞蹈都活力十足,放諸世界層面之絕不失禮,尤其是「rooftoppers」搶上工廈天台的一幕更是精彩。但同樣的,香港電影在故事通順,人情合理上的弱點這部電影一樣奉送。幸好,一眾表現精彩的演員十分搶鏡,而某些角色的故事更是討好評論人,讓導演帶點說教的青春故事不那麼紮眼。或許正是這故事某些似通不通的地方,激起了一些人力捧的熱情,一如之前那句「唔打咪唔輸囉,打就一定要贏!」(另一部被視為本土電影《打擂台》的對白)的台詞。
【原載2013年8月15日《大公報》】


From:香港電影評論協會http://www.filmcritics.org.hk/%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6%9C%83%E5%93%A1%E5%BD%B1%E8%A9%95/%E3%80%8A%E7%8B%82%E8%88%9E%E6%B4%BE%E3%80%8B%E9%A2%A8%E6%BD%AE%E7%9C%81%E6%80%9D%E6%9C%AC%E5%9C%9F%E3%80%81%E7%86%B1%E8%A1%80%E7%9A%84%E7%B7%A3%E7%94%B1

2 則留言:

  1. Thanks for the post. It'd be nice to read your analysis on the bilingual feature of this piece of writing. In fact, if you look at the readers' comments in the site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you'd find plenty of examples of bilingualism.

    回覆刪除
  2. A good article and i like it! But it is always good 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for different people to understand better. Keep going!

    回覆刪除